第一百四十五章难世风雨百姓苦-《这个副本有毒吧》
第(2/3)页
等过了一会儿,他和赵敏继续上马赶路,同时取出那老僧给予的古朴贝叶经察看,那老僧的身份周恒还是有些不确定是哪位大佬下了的马甲,但也有些头绪了,回过神来,看向手中的经书,但见上面写着:“佛曰:.......十方世界者诸天善人良民......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者,虽不能行沙门,大修功德,当发无上菩提之心,多少修善,奉持斋戒.......犹如雪山,照诸功德,等一净,犹如大雨........雨甘露法.......润众生故......”
周恒虽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,但他知道积累功德是修道的根基,他这样想来,忽然明白上天派他任清乐知县的原由了,这是一个积累功德气运的良机啊,如果留在京师,这样的机会只怕很难找到,等周恒二人过了天台,一路行去,依旧是山清水秀,风光迷人,只是行人村落越来越少,偶尔见到几个人也是衣衫褴褛,面有菜色,一路上好多地方都已经荒芜了,这些上好的土地无人耕种,周恒心里很是惊讶,听说大周的沿海一带倭寇横行,没想到危害这么严重。
等周恒到清乐县城的时候已是八月初的一个下午,但见城垣破旧,死气沉沉,城门口连守门的兵丁都没有,他和赵敏策马缓缓进城,入目行人寥廖,十室九空,来到县衙,衙门也破旧不堪,似乎曾被火烧过,有的房子连屋顶都没了。
不过,衙门前倒是站着一个老兵,似乎好久没见人来了,所以显得有气无力的,看见一边的周恒和赵敏过来,脸上才恢复了点神气,问道:“你们两个,做什么的?”
就看见一边的周恒板起脸道:“我是新任县令,还不速速打开大门,将所有人等召集到二堂议事!”
他说着将公文在他面前一晃。
那老兵瞄了一眼,急忙上前施礼,嘴里说道:“嘿嘿,老爷恕罪,好久没人来了,实在没想到老爷驾到。”
他在说话间大门打开,领周恒和赵敏进了二堂,又跑出去招呼所有人过来,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:“唉,又有新老爷来了,还这么年轻,唉,真是可惜!”
听到此话,跟在周恒身后的赵敏叫住他,问道:“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
一边的老兵掌了自己一个嘴巴,道:“哎呀,没什么,我是说大家都在盼着老爷来呢!”
周恒看了他一眼,眼睛里透出一缕神光,看得那人心中一寒,扑通跪下,说道:“我.......老爷!这县城过去三年之间,一共有十个县令来此,可是就没有一个人待足半年以上,大多去另谋他职而去,之前有两位老爷想要矢志为民,结果……结果为倭寇所害,唉……死得好惨啊!”
周恒知道很严重,但也没想到情形这等严重,挥挥手道:“去,你快去把人都叫来。”
不一会儿的功夫,所有人员都来了,加在一起也就七八个人,而作为县衙重要部门的“吏”“户”“礼”“工”“刑”“兵”六房竟然只有三个人,而其余几人只是杂役,三个人一个是主管兵房的管带,姓李,名天乐,年纪约有四十岁,一个是主管户房的经承,姓王,名吉,比较年轻,还有一个是捕头,名字叫郑龙,大概五十岁了,几个人看着年纪轻轻还带着女眷的周恒,眼睛里现出怜悯的神色,似乎在说:“又来了个一番热血的可怜人!”
看到人都来了,周恒先将吏部的公文展示出来,待众人行礼已毕,先对那王吉道:“还请介绍一下本县目前的情况。”
就看见那王吉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要知道,本县原有民众三十万,堪称富庶之乡,可是近年来倭寇横行,海水倒灌,山洪暴发,再加上瘟疫,百姓生活十分艰难,不少人被迫远走他乡,还有些人避在山里,现在人口只剩十万,而县城鼎盛的时候有四万五千人,现在只有几千人。”
他一边说一边不住摇头。
“那你们看,本县最大的祸患是什么?”周恒继续问。
“那还用说,自然是倭寇啊!”众人一齐愤愤地答道。
一边的王吉道:“本县的海水倒灌,山洪暴发,瘟疫流行,这些历来就有,不足为怪,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倭寇肆虐,要知道每隔三月两月就有倭人成群结队上岸,多则数百人,少则几十人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更有汉歼引路,所以为害甚巨,民不聊生,县民根本无法好好耕种啊。”
听到此话,周恒转头问向一边掌管兵权的管带李天乐道:“那本县民团如何?你可有防范之策?”
就看见那李天乐摇摇头:“启禀大人,本县民团早就散了,前任知县曾经百般招集人手,无奈倭寇势大,一旦来袭,民团多半惨死,所以没人愿来,而现在只有老弱残兵十余人,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。”
周恒又问:“那城里百姓生活如何?”
一边的王吉语气极端低沉的说道:“现在,县城里面粮食紧缺,其中百姓大多勉强裹腹,更有满门饥饿,全家饿死者。”
而就还没等他话未说完,外面忽然传来呼天抢地的喊叫声:“大家快跑啊,那些倭寇又来了!”
在场的众人除了周恒和赵敏无不吓的面如土色,其中几个人拔腿就跑,也顾不得县老爷的安危了,而只有管带李天乐和捕头郑龙仍在。李天乐道:“大人,赶紧避一避吧。”
他说着就要拉周恒找地方躲避,就看见一边的周恒一摆手,说道:“你们先躲起来,待我留在这里看看。”
而郑龙早就恨不得拔腿就跑,心里以为这个新来的县令只怕是疯了。
第(2/3)页